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济南市村镇房屋权属登记管理办法

时间:2024-06-26 11:32:08 来源: 法律资料网 作者:法律资料网 阅读:8838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济南市村镇房屋权属登记管理办法

山东省济南市人民政府


济南市人民政府令
(第183号)


  《济南市村镇房屋权属登记管理办法》已经2001年9月31日市政府常务会第26次会议讨论通过,现发布,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市长 谢玉堂
                         二00一年九月二十九日

济南市村镇房屋权属登记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加强村镇房屋权属登记管理,维护房屋权利人的合法权益,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集体土地上房屋权属登记。
  第三条 市房产管理局负责本市市区范围内村镇房屋权属登记管理工作。各县(市)房产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村镇房屋权属登记管理工作。
  第四条 本市市区范围内村镇房屋权属登记程序:
  (一)房屋权利申请人持有关资料,向房屋所在区房产管理部门提出房屋登记申请;
  (二)区房产管理部门依照申请对房屋现状进行勘察、测绘、初审,并报市房产管理局审核;
  (三)市房产管理局审核后,颁发房屋权属证书。
  第五条 县(市)行政区域内村镇房屋权属登记程序:
  (一)房屋权利申请人持有关资料,向房屋所在镇(乡)房产管理部门提出房屋登记申请;
  (二)镇(乡)房产管理部门依照房屋权利申请人的申请,对房屋现状进行勘察、测绘、初审,并报县(市)房产管理部门审核;
  (三)县(市)房产管理部门审核后,颁发房屋权属证书。
  第六条 房屋初始登记应当提交下列资料:
  (一)土地使用证明;
  (二)房屋四邻认可证明;
  (三)历史上形成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契证。
  分家析产的房屋还应当提交分家析产协议及村委会证明或者有效的法律文书。
  共有的房屋还应当提交其他共有人同意的证明。
  第七条 因房屋权属发生转移的,应当申请转移登记,并提交下列资料:
  (一)身份证明或单位证明信;
  (二)原房屋权属证书;
  (三)合法的房屋转移文书。
  共有的房产,还应当提交其他共有人同意转移的证明。
  第八条 房屋权利人名称变更或房屋现状发生变化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应当申请变更登记:
  (一)房屋坐落的街道、门牌发生变更的;
  (二)房屋翻建、改建、扩建的;
  (三)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九条 房屋变更登记应当提交下列资料:
  (一)原房屋权属证书;
  (二)房屋变更证明及其他证明资料。
  第十条 房屋设定抵押、典当等他项权利的,应当申请办理他项权利登记。
  第十一条 房屋灭失或他项权利终止的,权利人应当持原房屋权属证书和有关注销登记的证明资料办理注销登记。
  第十二条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不予办理房屋权属登记:
  (一)房屋权属登记资料不齐全的;
  (二)房屋权属有纠纷尚未解决的;
  (三)共有的房屋未经共有人同意的;
  (四)在拆迁冻结范围期限内的;
  (五)在抵押、典当期限内的;
  (六)其他依法不准进行登记的。
  第十三条 房产管理部门在办理房屋权属登记时,对权属清楚、产权来源资料齐全的,应当自接到房屋登记申请后60日内核准登记,并颁发房屋权属证书;注销登记应当在受理申请后30日内核准注销,并注销房屋权属证书。
  第十四条 经审查属实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市、县(市)房产管理部门有权注销房屋权属证书:
  (一)伪造、涂改房屋权属证书的;
  (二)依照已生效的法律文书,应当注销原房屋权属证书的。
  第十五条 房屋权属证书破损,经市、县(市)房产管理部门查验需换领的,予以换证。房屋权属证书遗失的,房屋权利人应当及时登报声明作废,六个月后确认无异议的,予以补发。
  第十六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加强中学实验教学的暂行办法

国家教育委员会


加强中学实验教学的暂行办法

1988年3月21日,国家教委


第一条 中学实验教学是全面实施理科教学大纲和提高理科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是加强中学实践教育环节的重要内容。为加强中学实验教学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应充分认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强对实验教学工作的指导。
第三条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每年均应把实验教学工作列入重要工作日程,专门研究中学实验教学工作,开展实验教学质量检查、教学成绩评价,以及对教师实验技能的培训与考核工作。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每年向国家教委书面报告一次实验教学工作情况。
第四条 学校要有一名主持教学工作的校长分管和有一名教导主任主管实验教学工作。
第五条 学校必须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开设理、化、生、劳技实验课。实验教学水平是评估学校的重要指标,也是考核理科教师的重要内容,是评聘教师职务的主要依据之一。
第六条 学校应按各科教学大纲和教材规定的要求完成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的教学。条件较差的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完成规定的实验教学的任务。
第七条 教师应认真做好演示实验教学:
(一)按照教学大纲和教材要求,精心设计实验步骤和教学方法,做好实验准备。
(二)实验前要使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和对观察现象的要求。实验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演示实验的特点,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注意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师生共同研讨,揭示现象的本质。
(三)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做到操作、规范、熟练、形象鲜明、安全。
条件较差的学校,应该鼓励教师自己动手创造制作简易的教具。
第八条 学校应采取措施,提高学生分组实验的效果:
(一)实验技术人员要提前做好仪器、药品和材料的准备工作,教师上课前应试做,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二)教师应要求学生做好实验预习,在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原理、步骤和方法后,动手进行操作。
(三)学生第一次接触的实验,教师应先作示范。装置复杂,难度大的实验,应在教师指导下,分步完成。
(四)实验时,教师应要求学生按课本规定的实验步骤进行操作,仔细观察,分析思考,得出结论。
(五)在实验课上,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应巡回指导,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对普遍性的问题,在实验课结束时,要作全班讲评,对失败的实验要分析原因,有条件时应允许学生重做。
(六)指导学生根据实验报告的项目,做好实验记录,并要求在课后写出实验报告。
第九条 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运用边讲边实验的方式,使学生在教师直接指导下通过实验技能的训练获取新知识。
第十条 坚持实验考查制度:教师应认真批改实验报告。中学理科课程的考试应包括实验内容,着重考查实验原理和操作技能。
第十一条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向学生开放实验室,开展课外活动,指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
第十二条 各级教学研究部门,应加强实验教学的研究,把实验教学作为教研活动的重要内容,认真抓好。


教育部 中国气象局关于做好2007年秋季中小学和幼儿园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通知

教育部 中国气象局


教育部 中国气象局关于做好2007年秋季中小学和幼儿园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气象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气象局:
  我国是自然灾害多发国家,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暴雨、雷电、洪涝、台风、山体滑坡和泥石流、龙卷风、地震等自然灾害频发,对未成年学生、幼儿的人身安全和学校财产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也严重干扰了部分地区学校的正常教育教学秩序。今年以来,安徽天长市龙卷风、淮河流域洪涝灾害、重庆开县雷击、云南普洱地震等自然灾害,共造成了9名学生死亡,42名学生受伤,学校校舍、设施和教学仪器设备等财产损失严重。根据气象部门对天气气候形势的分析,今秋许多地区仍处于气象灾害多发区,防灾减灾的任务依然繁重。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领导同志批示精神,加强气象灾害预警与防御工作,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7〕49号)有关要求,现就今年秋季开学后切实做好中小学幼儿园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各地教育行政、气象部门要加强沟通与联系,通过电视、报纸、广播、短信、电子显示屏等多种手段,及时向学校、幼儿园发布气象灾害及地质等相关灾害预警,将重大灾害性天气预报及地质灾害气象等级预报等信息,快速准确地传达到每一所中小学和幼儿园。
  二、努力提高中小学生和幼儿对气象灾害的防范意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与气象部门要加强合作,努力将气象灾害防御知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建立防御气象灾害的长效机制。要加大对中小学生气象科普和防灾减灾知识的宣传力度,广泛宣传和警示,科学指导预防。各级气象部门要积极发放中国气象局编印的《气象防灾宣传活页》和《气象防灾卡通宣传册》,尽快发放《中小学生气象防灾应急避险指南》。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配合有关部门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提高学校师生和家长防范自然灾害的意识。
  三、认真做好预防暴雨、洪涝、雷电、台风、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灾害工作。易发灾害地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督促和指导本行政区域内中小学和幼儿园提前做好各项预防工作。开学初对本行政区域内特别是农村地区的中小学和幼儿园的校舍、厕所、围墙和校内防雷等各类安全设施等进行一次全面排查,对存在的安全隐患要限期整改,被鉴定为D级危房的校舍要立即停用,学生立即撤出,一般危房要及时加固。对春夏经洪水浸泡、地震破坏的危房,要及时进行维修,未经改造加固的,一律不得使用,严防“灾后灾”发生。
  四、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认真制订并落实应急预案。开学后各地要结合实际集中开展安全教育活动,组织师生做好逃生演练,切实提高师生防灾避灾的能力。持续高温地区要在开学初通过加强管理、开展专题教育等多种形式,预防学生在游泳时发生溺水事故。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密切与气象、地质、地震、公安、交通、卫生等部门的联系,在遇到突发自然灾害后,要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积极配合有关部门迅速开展救助工作,最大限度地避免学生和幼儿伤亡。
                            教育部
                           中国气象局
                        二○○七年八月三十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