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告第六十八号

时间:2024-06-30 14:31:41 来源: 法律资料网 作者:法律资料网 阅读:8418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告第六十八号

国家知识产权局


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告第六十八号
国家知识产权局



根据《专利代理条例》和《专利代理机构年检办法》(国专发法字[1998]第11号)以及《关于进行专利代理机构年检工作的通知》(国专发法字[1998]第12号)的有关规定,我局在1998年已对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辽宁省、江苏省、浙江省、福建省、广东省的281家专利代理? 购?家涉外专利代理机构进行了年检,并公布了首批通过年检的227家专利代理机构(《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告(第六十一号》)。
为了维护广大委托人和专利代理机构的合法权益,根据《专利代理条例》的有关规定,我局决定对不具备条件的专利代理机构给予撤销。被撤销的专利代理机构及其负责人应当按照《专利代理条例》第十二条、第十八条的规定做好善后工作。
现将被撤销的专利代理机构名单公告如下:
机构代码:11037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通信部专利事务所
地 址:北京市复兴路20号9分号
邮 编:100840
负责人:黄国勇
电 话:(010)668461146
机构代码:11048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测绘局专利代理事务所
地 址:北京市北太平庄总参测绘局三处
邮 编:100088
负责人:王国权
电 话:(010)66748175
机构代码:11101
北京市天中律师事务所
地 址:北京市东城区朝内大街216号
邮 编:100010
负责人:金伊燕
电 话:(010)65249545
机构代码:11122
北京市第八专利代理事务所
地 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42号
邮 编:100088
负责人:张亦华
电 话:(010)62013388-2295
机构代码:11125
北京市朝阳区专利代理事务所
地 址:北京市朝外神路街33号朝阳区科委
邮 编:100020
负责人:王福庄
电 话:(010)67761226
机构代码:11208
首都师范大学专利事务所
地 址:北京市西三环北路105号
邮 编:100037
负责人:柳 江
电 话:(010)68414411-2876
机构代码:11211
中国青年科技发展中心专利事务所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安外外馆街42号
邮 编:100011
负责人:张 强
电 话:(010)66740929-487
机构代码:11217
北京康菲顿斯专利事务所
地 址:北京和平里西街甲2号
邮 编:100013
负责人:康金玉
电 话:(010)64220321
机构代码:11231
北京市十方专利事务所
地 址: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27号
邮 编:100846
负责人:张桂霞
电 话:(010)68212233-3325
机构代码:21210
大连银河专利事务所
地 址:大连市沙河口区同泰街120号
邮 编:116021
负责人:高学刚
电 话:(0411)4314378
机构代码:21211
沈阳机械工业专利事务所
地 址:沈阳市科平区南五经街8-1号
邮 编:10003
负责人:杨长群
电 话:(024)3861514
机构代码:31109
上海市仪表电讯工业局专利事务所
地 址:上海市番禹路508号
邮 编:200052
负责人:李光元
电 话:(021)62804160
机构代码:31118
上海二轻专利事务所
地 址:上海市南市区云南南路过93号717室
邮 编:200021
负责人:瞿承达
电 话:(021)63261515-19
机构代码:31120
上海市建筑材料工业学院专利事务所
地 址:上海市武东路100号
邮 编:200434
负责人:沈之斌
电 话:(021)65485136-245
机构代码:31206
中国纺织大学专利事务所
地 址:上海市延安西路1882号
邮 编:200051
负责人:李鸿濡
电 话:(021)62599800-795
特此公告。



1999年8月12日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陕西省政府系统政务信息工作暂行办法》的通知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陕西省政府系统政务信息工作暂行办法》的通知
陕政办发〔2003〕108号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
  政务信息是政府决策的重要依据,提供及时、准确、全面的信息服务是为领导同志把握全局 、科学决策和指导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各级政府及所属部门的办公厅(室)是为政府领导 提供政务信息的主要渠道。为了切实做好政务信息工作,逐步实现政务信息工作规范化、制 度化、科学化,现将《陕西省政府系统政务信息工作暂行办法》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工作实 际,认真贯彻落实,并根据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化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对政务 信息工作的要求,提高对政务信息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建立和健全政务信息工作机构和工作 制度,切实加强信息网络建设和信息队伍建设,坚持观念创新,拓展信息工作思路,坚持机 制创新,加大信息工作力度,坚持方法创新,提高信息工作质量,与时俱进,努力为各级政 府科学决策提供优质信息服务。 

              陕西省政府系统政务信息工作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全省政府系统政务信息工作,适应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和行政管理体制改 革的需要,逐步实现政务信息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参照国务院办公厅《政务信息工作暂行办法》,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政务信息工作的主要任务是面向基层,面向群众,面向社会,收集、加工反映经济社 会发展中的重要情况,为各级政府领导人把握全局、科学决策提供及时、准确、全面的信息 服务。
  第三条 政务信息工作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
  第四条 政务信息工作按照分层次服务的原则,以为本级政府服务为重点,同时为上级和下级政府服务。
  第五条 政务信息工作应当围绕政府的中心工作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 反映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经验;全面反映政府工作及经济 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情况;及时反映重大改革的进展和重大经济活动的运行情况;按照“群众 利益无小事”的要求,及时反映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和群众生产生活实际困难的有关问题。
  第六条 各级政府及所属部门要切实加强对政务信息工作的领导, 把政务信息工作列入重要议 事日程,确定一名领导同志分管这项工作,并提出要求,交待任务,做好协调,及时解决政务 信息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支持和指导本级政府或者本部门的办公厅(室)发挥整体功能 ,做好政务信息工作。
  第二章 网络机构
  第七条 政务信息网络是政务信息工作的基础。省政府系统政务信 息网络以省政府办公厅的信 息工作机构为中心,由纵向网络、横向网络、外部网络、内部网络及其他网络组成。纵向网 络,由各级人民政府办公厅(室)、省政府办公厅信息直报点组成;横向网络,由省政府工作部门、直属机构,国家部委驻陕单位组成;外部网络,由省政府各驻外办事处组成;内部网络,由省政府办公厅内部机构组成;其他网络,根据需要,由新闻单位、群众团体、科研院校、企事业等单位组成。各级政府及所属部门应当根据本地区或者本部门的实际情况和需要 ,逐步建立和完善政务信息网络。
  第八条 各设区市人民政府和省政府各工作部门办公(厅)室应当明 确负责政务信息工作的机构 ,并根据工作需要配备必要的专职信息工作人员;各县级人民政府办公室应配备专职信息工 作人员。
  第九条 政务信息工作机构的基本职责:
 (一) 按照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以及省委、省政府的要求,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工作部署 ,研究制定政务信息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
  (二) 做好信息采集、筛选、加工、传送、反馈和存储等日常工作。
  (三) 结合政府中心工作和领导人关心的问题,以及通过各种信息渠道发现的问题,组织 信息调研,提供有情况、有分析、有预测、有建议的专题信息。
  (四) 适应行政体制改革的需要,为政府实施信息引导提供宏观性、导向性和超前性的 信息服务。
  (五) 组织开展政务信息工作经验交流,了解和指导下级部门的政务信息工作,组织开展 政务信息工作理论研究。
  (六) 组织本地区、本部门政务信息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
  第三章 人员队伍
  第十条 政务信息队伍由专职、兼职和特聘的政务信息工作人员组 成。专职政务信息工作人员由本级政府或者本部门在编制范围内确定。
  第十一条 政务信息工作人员应当具备下列基本条件:
 (一) 热爱政务信息工作,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作风扎实正派。
 (二) 熟悉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熟悉政府部门的主要业务工作。
  (三) 掌握政务信息工作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具备一定的经济、科技和法律等方面的基本知识,熟练掌握必要的计算机及计算机网络应用技术。
  (四) 具有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
  (五) 严格遵守党和国家的保密制度。
  第十二条 信息工作人员的主要职责和权利:
  (一)收集、编写、报送、储存政务信息;不得编报虚假信息。
  (二)根据领导同志和上级机关的要求,组织、指导、协调政务信息网络开展工作。
  (三)及时了解政务信息工作中的问题,提出加强改进政务信息工作的建议,总结政务 信息工作经验。
  (四)完成领导同志交办的政务信息有关工作任务。
  (五)根据工作需要,经批准可以阅读有关带秘级的文件、调阅有关档案资料。
  (六)可根据需要列席同级政府(部门)召开的研究经济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有关会议。
  (七)接受政务信息业务培训。
  (八)参加政务信息先进工作者评选活动。
  第四章 工作制度
  第十三条 下级政府政务信息工作机构(以下简称信息机构)应当及 时向上级政府信息机构报送 信息。政府各部门信息机构应当及时向本级政府和上级部门信息机构报送信息。下级政府或 者部门信息机构对上级政府或者部门信息机构专门要求报送的信息,必须严格按照时限报送 。各设区市人民政府信息机构每个工作周报送的信息应不少于5条,省政府各工作部门、各 属机构信息机构每月报送的信息数量应不少于10条。
  下级政府或者部门信息机构向上级政府或者部门信息机构报送信息,必须经本级政府或 者本部门办公室分管领导人审核、签发;必要时,报本级政府或者本部门分管领导人审核、签 发。
  第十四条 上级政府和部门信息机构,应适时向下级政府或部门信息 机构通报信息报送参考要 点和采用情况。省政府办公厅信息机构定期或不定期下发《信息报送要点》及专题约稿信息 ,每月下发一次《信息采用情况通报》。
  第十五条 各级政府及所属部门信息机构可根据工作需要开展信息 交流活动,在依法保守秘密的前提下,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第十六条 对信息筛选、文字加工、校对、审核实行严格的责任制 ,确保工作质量。
  第十七条 各级信息机构对有领导人批示的信息,要按批示范围, 迅速通报批示 内容。需要反馈办理结果的,责成专人负责督办,并将办理情况及时反馈给有关领导人。
  第十八条 各级信息机构应紧紧围绕改革和发展的重点、领导人关 注的焦点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定期组织开展信息调研,提高信息服务质量。
  第十九条 信息直报点是全省政府系统政务信息网络的重要组成部 分。省政府办公厅在全省县 区市设立30个信息直报点。被确定为省政府办公厅信息直报点的县区市,一般应配备2—3名 专职信息工作人员,配备电话机、传真机、计算机等自动化办公设备,并保证必要的工作经 费。信息直报点每月报送省政府办公厅不少于5条综合调研信息。省政府办公厅对信息直报 点实行动态管理,每年年终依据年度考核情况予以调整。
  第二十条 省政府办公厅根据报送信息的采用情况,参考政务信息队伍建设、网络建设、制度建设等指标,按年度对信息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
  第五章 质量与要求
  第二十一条 报送的政务信息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一) 事例真实可靠,数字准确,使用的计量单位必须符合国家规范化要求。
  (二) 急事、要事和突发性事件应当即时报送。对突发事件的全面情况暂时不清楚的,应先报已掌握的主要情况、事件发生的原因、发展过程、处理结果;不得因需要了解情况而延缓即时报送的时间。
  (三) 实事求是,有喜报喜,有忧报忧,防止以偏概全。
  (四) 主题鲜明,文题相符,语言规范,用简练的文字和有代表性的数据反映事物的概貌和发展趋势。
  (五) 反映本地区社会情况或本部门工作情况的信息,应突出有典型性的问题和创新性的思路、举措、经验,避免一般化。
  (六) 反映情况和问题有一定的深度,透过事物的表象,揭示本质和深层次问题,努力做到有情况、有分析、有预测、有建议,既有定性分析,又有定量分析。
  (七) 适应科学决策和领导人工作需要。
  第二十二条 政务信息的内容包括:
  (一) 对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的贯彻落实情况;对省委、省政府领导同志批示和指示的落实情况。
  1、各级政府、各部门贯彻落实重要决策的工作部署、安排、措施。
  2、决策作出后广大干部群众的反映,包括正反两个方面的意见、要求和建议。
  3、重要决策执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包括阶段性成效、影响决策落实的突出问题和 进一步修正、完善有关决策的意见、建议等。
  (二) 各级政府及所属部门工作的重要情况。
  1、国民经济发展情况,取得的新成就和遇到的新问题;重点建设项目的进展情况。
  2、经济和行政体制改革,包括企业改革,财税、金融、外贸、投资体制、住房制度,行政 审批制度、机关后勤服务等方面的改革和农村经济发展与改革的情况。
  3、农业和农村工作中值得重视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4、扩大对外开放的新思路、新举措、新经验、新问题。
  5、精神文明建设以及科教文卫等战线的新情况、新问题。
  6、加强政治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廉政建设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新举措, 以及有待解决的新问题及意见和建议。
  7、领导人关注的其他重要情况。
  (三) 重大社会动态。
  1、参与人数多,涉及面广,影响较大的集体上访、请愿、游行、罢工、罢市、械斗事件和 非法集会、非法组织的活动等。
  2、各种重大事故、重大自然灾害以及突发性事件。
  3、重要的社情民意,如一个时期群众最关心、议论最多、意见较大和亟待帮助解决的问题 ,群众对重要国际动态的反映等。
  (四) 上级政府预约报送的信息。
  (五) 国家有关部委和其他省(区、市)出台的重要政策和可能影响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的有关重要情况。
  (六) 其他应当通过信息渠道反映的各类信息。
  第二十三条 报送重要信息的时间要求。
  (一) 反映重大突发事件、重大事故、重大灾情的信息,应在事发4小时内上报本级和 上级政府,并及时续报发展动态、处理情况、原因和结果。
  (二) 随时了解、及时上报重要的社情民意。
  第二十四条 强化负反馈信息上报工作,提高负反馈信息的质 量和数量。重点是上报本级 及下级政府和部门在政策执行和决策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需要上级政府重视或帮助解决的困 难和问题。
  第二十五条 突发事件、重大事故、重大灾情的值班信息报省政府 总值班室,日常政务信息报省政府办公厅信息机构。
  第六章 手段与条件
  第二十六条 各级政府及其部门应当积极创造条件,加强政务信息 自动化建设,配备必要的 办公自动化设备,尽快建立健全政务信息工作需要的计算机管理系统和传输系统,保证政务 信息工作的正常开展,实现信息迅速、准确、安全地处理、传递和存储。
  第二十七条 各级政府及所属部门应当建立严格的设备管理、维护和值班制度,保持政务信息工作机构的正常运行和信息传输畅通。

三明市重点项目建设目标管理责任制实施办法

福建省三明市人民政府


三 明 市 人 民 政 府 文 件

明政[2001]文165号


三明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三明市重点项目建设目标管理责任制实施办法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直各主管部门,有关重点项目单位:
现将《三明市重点项目建设目标管理责任制实施办法》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二○○一年八月六日

 

三明市重点项目建设目标管理责任制实施办法

第一条 为进一步加强项目工作,保证重点项目建设进度,确保项目对投资和经济发展的有效拉动,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市政府决定对重点项目建设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度。根据国家和省对重点项目建设管理的有关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目标管理责任单位
目标管理责任单位是指对重点项目建设目标承担管理责任的单位,包括各县(市、区)政府、市直各主管部门和重点项目建设单位。
第三条 目标管理项目
1、目标管理项目的确定。目标管理项目是目标管理责任单位必须承担目标责任的项目,由二个部分组成:一是市级重点项目一律纳入目标管理范畴。市级重点项目每年确定一次,由市计委、前期办对各县(市、区)、市直有关部门以及各项目单位提报的项目进行汇总筛选后,报市政府审定并向全社会公布;二是经市计委、前期办筛选认为必须纳入目标管理的项目。
2、目标管理项目的分类。按照项目建设的不同阶段要求,目标管理项目分为竣工投产(或部分竣工投产)项目、续建项目、新开工项目以及前期项目4个类别档次。
市计委、前期办要按照项目的隶属关系和项目目标分类将纳入目标管理的项目分解到各县(市、区)和市直各主管部门,其中,各县(市、区)每个类别档次项目不少于3项,即各县(市、区)每年纳入目标管理的项目不少于12项;永安、沙县每个类别档次项目不少于5项;尤溪、大田、宁化、将乐不少于4项。市计委、前期办可根据各县(市、区)、各行业经济发展水平及投资环境的差异,对各目标管理责任单位的项目数进行适当调整。
第四条 目标制订和下达
1、目标制订。重点项目建设目标由市计委、前期办负责制订。根据项目建设单位年初制订的项目年度工作计划包括投资计划、形象进度计划以及前期工作各阶段计划,在认真调查研究和分析的基础上,按照"量力而行,适度超前,加快发展"的原则,对项目建设单位提报的年度工作计划予以调整、确认,提出具体的、可操作性的年度工作目标,报市政府审批后下达。
2、目标下达。市政府以项目工作目标责任书的形式下达给各县(市、区)和市直各主管部门。项目工作目标责任书设置项目目标和投资目标。项目目标主要内容由目标管理责任单位的项目数和具体项目的年度工作目标组成,有关项目目标中的重点项目建设质量目标按照国家规定的建设质量标准执行。投资目标主要内容为各县(市、区)和市直各主管部门在年度内完成的固定资产投资额。
第五条 目标实施
重点项目建设目标是市政府检查、考核的依据和指标,各目标管理责任单位必须严肃对待,认真按照目标要求抓好组织实施。
1、组织领导。各目标管理责任单位要高度重视重点项目建设目标管理工作,建立一把手抓项目工作机制,按照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全力抓,项目建设单位具体抓的要求,切实抓好本区域、本部门、本单位重点项目建设目标管理各项工作的领导、协调和管理工作。市重点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对全市重点项目建设目标管理工作负总责,领导小组下设的办公室具体负责组织、督促和协调重点项目建设目标管理工作。
2、目标分解。各目标管理责任单位应按市里下达的目标要求,进一步细化目标,倒计时安排进度,把项目目标包括质量、资金及进度目标分解落实到位、落实到人,强化计划目标执行的动态管理,确保重点项目建设目标任务保质、保量,按期、高效完成。
3、项目管理。各目标管理责任单位对纳入目标管理的项目要加强管理,要求各项目单位严格执行项目有关法规、制度和程序。重点项目建设要不折不扣地执行项目法人制、资本金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竣工验收制和质量终身负责制,把保证项目质量、安全和进度的有关制度贯穿于项目建设全过程,确保重点项目各项目标的顺利实施。
第六条 目标责任监督与服务
市计委、前期办要加强对各目标管理责任单位执行目标责任制情况的监督,及时跟踪和了解情况。各县(市、区)、市直各主管部门及项目责任单位要建立项目信息反馈制度,落实专人,每月定期将目标执行情况书面反馈至市计委、前期办汇总后报市政府。
各县(市、区)、市直各主管部门要按照重点项目建设目标要求,积极开展对重点项目建设的指导和管理工作,对项目建设中存在的有关问题、困难要主动地予以协调和解决,为重点项目建设创造良好的建设环境。对重点项目建设中存在的职能部门效率低、办事推诿扯皮、欠拖不决,造成重点项目建设进展困难的,市政府将予以通报批评,并追究有关部门当事人及其领导的责任。
第七条 目标检查与考核
1、目标检查。市计委、前期办要充分履行对重点项目建设的综合管理和协调职能,加强对目标执行情况的检查,重点围绕项目的进度目标、质量目标以及目标管理保障措施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其中质量目标检查采取对设计、施工、监理进行业绩登记检查的方式进行(业绩登记检查办法另行下文)。
2、考核评价。市计委、前期办要按照市政府下达的目标责任会同有关部门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作为目标管理责任单位及其领导政绩考核内容的主要依据之一。具体考核办法由市计委、前期办负责制订。
3、奖惩。建立重点项目建设立功竞赛制度,对目标完成成绩显著的由市政府给予表彰和奖励。具体表彰办法由市计委、前期办会同市人事局、总工会制订。对目标完成成绩差的给予通报批评,并对参与重点项目建设有关施工、监理、设计等部门给予一定的处罚。
第八条 各县(市、区)和市直各主管部门可根据需要对本范围、本系统内的重点项目建设制订相应的目标管理责任制实施办法。
第九条 本办法由市计委、前期办负责解释。
第十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执行。